在谈论为何选择来香港上大学时,(中大)新生林珺,这位来自福建的19岁女孩回答道:“香港开放活跃,我喜欢这里的氛围,也期待能拓展视野,体验学术与文化的差异。”
内地新生面对这个问题时,答案如出一辙。连思琦,这位来自遥远沈阳的18岁新生说:“香港虽好,但出国又并非离开自己的国家。”可见,香港对于内地学生而言,有着别样的魅力。他们为了来香港,甚至放弃了清华北大等内地顶尖高校的机会。为了保险起见,许多人同时申请了多所香港的大学。
奖学金作为推动内地学生赴港读书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大)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高达每年14.5万港元。林珺及其他新生如来自内蒙古的牛奔和沈阳的王天舒都坦言,如果没有奖学金,他们是不会来香港的。王天舒坦言:“我家年收入仅7万人民币。”
作为迎新营的一部分,校长沈祖尧在8月30日的一个晚上对292名内地新生发表讲话。他表示:“中大毕业的内地生中,有70%留在香港,20%选择出国深造,还有一部分选择返回内地。”他鼓励新生们与香港人、香港文化相融合,并多与本地及外地的学生交流。随着香港各大学迎新活动的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始。
迎新营的生活是内地新生在香港的“初体验”。牛奔分享道:“迎新营的活动丰富而紧凑。尽管初来乍到且听不懂广东话,但香港同学热情地为我们翻译。尽管饮食习惯有待适应,但我相信未来可以适应。我也注意到了气候的不同——从内蒙古的干燥到香港的潮湿。”
新生们未来几年的艰难适应过程背后,是父母的支持与牵挂。连思琦的妈妈告诉记者:“几年前,我们因香港的气候好、港人素质高而心生向往,于是支持女儿来此读书。我们既支持她的选择,又舍不得她远离。”沈祖尧校长的话语或许给内地新生们带来了感触:“内地同学用功努力,希望你们不要太紧张,好好照顾自己的健康。”
学校的职员和同样来自内地的老生们也为新生提供了帮助。邓婕已在香港度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作为内地香港青年联合会主席的90后她看起来更加稳重。“我会帮助新生解决各种问题,”邓婕表示,“比如有一次我偶然遇到学妹需要帮助修窗帘。”同时学生事务处内地生关顾服务主任林伍柳燕(学生们更喜欢叫她林太)也分享道:“我希望内地的同学更加独立、多交朋友。”她和其它一些港人家庭参与了“亲善家庭计划”,该计划已成功进行了9年,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仍与亲善家庭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