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趣闻:古代中国人跪着吃饭是为避免走光?

编辑:历史故事 2025-06-16 23:26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经历了三大变革,这些变革始于魏晋时期,并在宋朝完全定型。最早的时候,中国人采用分餐制,类似于西餐或日本料理的用餐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共餐制。同样,我们的餐桌上的工具也从刀叉转变为以筷子为主。而在用餐姿势上,我们曾跟随日本人跪坐在榻榻米上吃饭,后来才坐在椅子上用餐。

那么,早先中国人为什么要跪着吃饭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从流传下来的雕塑、壁画和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在用餐时都是跪在席子上或矮床上。甚至到了后期,还有一些守旧的老人仍然坚持在饭局上跪坐。

究其原因,这与古人的服饰和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在史前时代,我们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也就是穿裙子的时代,男女都不穿内裤。在行动时需要注意避免走光。商周时期,我们开始用袍子作为内衣,这减少了走光的风险。裤子真正普及的时间较晚,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甚至没有裤腰,只是在两条腿上各套一个裤管。如果人们伸开双腿坐在地上,就有可能暴露下体。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古人在开会和聚餐时,必须双腿并拢跪在地上,让外衣垂下来保护要害部位。这就是古人跪坐用餐的由来。随着连裆裤的发明和普及,从魏晋开始,人们逐渐放弃跪坐。到了宋朝,连裆裤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穿着,人们也习惯了坐在椅子上用餐,再也不用担心走光的问题了。这一时代的变革标志着中国餐桌礼仪的现代化完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