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历史课本上,他的名字犹如一颗刺眼的星,他就是商鞅。他的结局极为悲惨,竟然遭受了残酷的车裂之刑。为何他会遭遇这样的命运?理论上讲,即使剥夺他的权力并驱逐出境,也不应施以车裂这样的极刑。毕竟他对秦国而言,堪称第一功臣。车裂之刑是当时的最高刑罚,通常只针对极度恶劣的罪犯。为何会用在商鞅身上呢?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源于秦惠王年幼时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导致了商鞅的车裂之刑。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公子虞。公子虞在史书中记载甚少,却因纵容太子(后来的秦惠王)犯法而被商鞅处以劓刑。秦惠王的老师公孙贾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件事一直是秦惠王的耻辱。
由此看来,商鞅的死已无法避免。当时在实施变法时,商鞅处于矛盾的中心,得罪了许多皇亲国戚。杀掉商鞅不仅能消除秦惠王的耻辱,更能稳固嬴驷在秦国的地位。商鞅必须死。
换句话说,商鞅是变法的成功者,但也是变法的牺牲品。他就像一只曾被君王利用的棋子,踢过一脚之后便被无情地抛弃。真是应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一代君王换,臣子命运也随之更迭。商鞅的悲剧性命运令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