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年间,有一位名为卢熊的读书人,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被吏部推荐至朝廷担任官职。他被委派到山东兖州担任知州。卢熊满怀热情地赴任,深知“私凭文书官凭印”的重要性,他首要之事便是启用官印,发布文告。
当他取出官印时,却发现上面刻着的竟然是“衮州知州”。原来,这是朱元璋在诏书中的笔误,将兖州误写为衮州。山东历来只有兖州,并无衮州。
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可以将错就错,毕竟这是皇帝改的,谁又能怎么样呢?但卢熊不同,他是一位热爱学问、办事认真的人。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不能随意更改。于是,他写了一篇奏章,请求皇帝更正,并重新刻制官印。
当朱元璋看到奏章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写错了,尽管他亲自打下江山,对地理州名县名比较熟悉,但这次却将兖州误写为衮州。他知道“衮”字的正确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
让皇帝认错并非易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极强,一时脾气上来,就大骂卢熊咬文嚼字,甚至称自己并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他坚持自己的衮州就是兖州,只是文人写法不同。他甚至认为卢熊将衮念成“滚”,是想要他“滚蛋”。最终,朱元璋下令将卢熊斩首,可怜的卢熊竟然因为一个字而丢了性命。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读书人的坚持和勇气,也揭示了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冲突。卢熊的悲惨结局令人感慨,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