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于皇帝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尤其对于那些长时间不上朝的皇帝,他们的名声往往因此而受损。当我们回顾万历皇帝时,是否应仅仅基于他长达二十年的不上朝行为而将他标签化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呢?
实际上,万历皇帝的故事远比这复杂。在文史界,他因长期不上朝等行为而获得了极差的评价。但背后隐藏的真实情况是,万历虽然不常出现在朝堂之上,但并不意味着他对国家事务的处置漠不关心。相反,他在初登基时也曾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由于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剧烈冲突,他逐渐选择了消极对抗的方式。
我们必须明白,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强势君主,如万历的父亲和儿子之外,大多数明朝皇帝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明朝前期,主要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抗。这两者的冲突在嘉靖时期尤为突出。为了某些礼仪问题,文官集团坚决反对皇帝的意愿,甚至将御批退回,使得嘉靖皇帝倍感压抑。为了争取支持,嘉靖甚至派人向大臣行贿,但最终仍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明朝的皇帝们依然展现出宽容和无奈。例如嘉靖皇帝对毛澄的善待,以及万历皇帝在公堂之上的各种努力。这些皇权受限的情况在明史中多有记载,使得明朝的大臣们越来越敢于直言不讳,甚至当着皇帝的面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深入剖析了万历皇帝的性格和行为背后的差异。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臣僚的腐化深感忧虑,曾亲自草拟手诏禁止官员之间的馈赠礼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逐渐转向负面,许多臣僚忘记了他的初衷和努力。明朝的官员们对皇帝的围攻和谩骂已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对于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难以想象的。
正德皇帝的故事也反映了这一困境。他因喜欢和大臣对着干而在史书上被抹黑。实际上,正德皇帝的死因至今仍有许多疑点。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样的皇帝已经不再是实际的国家事务处置者,更像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象征性元首。万历皇帝在与文官集团的多次直接对抗后也明白了这一点,因此逐渐采取了更为消极的态度。
万历皇帝并非一个昏庸的君主。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权力、冲突和妥协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只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