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人记载,朱熹遭遇了一种病痛,即脚上的骨质增生,俗称骨刺。这一病症让他行走变得困难,以致于这位儒家大师在中年之后鲜少出门。无论是学生的讲学邀请还是朝廷的官职任命,他都婉拒了,并非他不想去,而是脚上的病痛使他无法行动。

一日,一位道士为朱熹施针,仅一针下去,他便能行走如常。朱熹激动万分,扔掉拐杖,笑容满面,随即赋诗一首以表谢意。诗中描述了他依靠拐杖行走的艰难岁月,以及道士针灸的神效。孩子们见他恢复如常,都惊讶地以为他返老还童。
这首诗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朱熹作为患者,真心感激道士的医术;另一方面,作为知名人士,他希望为这位道士做宣传,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求医。若当时有电视,朱熹或许还会亲自代言,宣传道士的针灸术对骨质增生的神奇疗效。
朱熹的足疾再次复发,而且病情比先前更加严重。他意识到那位道士的针灸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是短暂的缓解病痛,并不能根治。他让人寻找那位道士,但并非为了算账,而是想要回那首诗,防止更多的患者受到误导。
朱熹的故事与现代名人广告代言有着鲜明的对比。朱熹做广告纯粹是公益性质,不会因广告撤不撤而有所损失。而现代名人代言广告则追求经济利益,一旦广告出现问题,他们只会考虑代言费是否受影响,而不太关心广告的真实性。过去对名人的道德操守要求极高,若他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或宣传不实的产品,他们将面临严重的社会舆论压力。而现在,无论名人做出何种,只要粉丝支持,他们的身价依然会不断攀升。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时代的变迁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