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一夫多妻制或一夫一妻多妾制是普遍实行的。在这个体系中,正妻只有一位,而姬妾则有多位,其中又分为良妾与贱妾等不同层次。除此之外,还有通房等不限数量的其他类型。正妻,即嫡妻,如果在早逝或未生育子女的情况下,会有继室的存在。她们所生的子女被称为嫡出,具有正宗的地位。

正妻所生的女儿是嫡女,而侧室、偏房、妾所生的孩子则称为庶出,其中女儿称为庶女,也被称为旁支。在大户人家中,尽管表面上庶女与嫡女都是主子的女儿,千金小姐,二者在地位上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生活、利益以及心理层面,嫡女与庶女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家庭中,当家理事的往往是正妻。正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样,虽然她委托侄女管理家务,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她手中。由于正妻拥有经济实权,她对自己的嫡女自然会多看一眼、厚爱一层。这种偏爱是人之常情,因此嫡女更受宠,地位也更高。
在谈婚论嫁方面,古代达官贵族之间挑选对象时,男方一般更倾向于选择嫡女作为配偶。这是因为嫡女的母亲通常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嫁妆丰厚,包括金银细软等私产。而庶女的母亲大多出身仆从,甚至有的还是从人贩子处买来的,嫁妆相对较为薄弱。在嫁妆方面,嫡女与庶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最重要的差异体现在心理层面。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普通百姓之间,谈论女眷时,嫡与庶常常成为话题焦点。女孩自身也会因为出身嫡出还是庶出而感到不同的优越感或自卑感。这种心理差异的形成源于宗法社会中尊卑高下的排序,是人为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