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大学,自1559年创立以来,便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连。作为欧洲宗教改革领袖约翰·加尔文的杰作,日内瓦大学在新教神学和宗教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不仅是欧洲卓越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的成员之一,更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其中包括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位于瑞士法语区的日内瓦大学,在教育体系上深受法国影响,直至2005年,它都主要遵循法国大学的体制。随着《博洛尼亚宣言》的签署,欧洲大陆的高校教育开始走向统一,日内瓦大学也顺应潮流,采用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层次体系。这使得日内瓦大学的情况在同类欧洲大学中具有代表性。
瑞士的大学教育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特色——“宽进严出”。就像德国和法国一样,瑞士的高中毕业生拥有自由选择瑞士国内大学的权利。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只要获得入学资格,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相关院系学习。这种政策使得金融、法律、管理等热门专业的入学人数众多。看似宽松的入学门槛背后,隐藏着极为严格的考核体系。热门专业的淘汰率高达60%~70%,这意味着能够坚持到大一结束的学生只有少数。这些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考试频繁,竞争激烈。
尽管淘汰率高,但瑞士的大学在被淘汰学生的处理上显得较为人道。学生若被淘现一次就会被允许重新选择专业。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因此学生在选择新专业时会更加谨慎。那些已经获得一次“黄牌警告”的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不会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瑞士的这种“宽进严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兼顾。几乎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但要想获得学位,必须付出努力。越好的大学、热门的专业,其精英教育的理念越强。与此瑞士的大学教育更加灵活。实行学分制的瑞士大学,学生可以在3至4年内完成学业,但若因实习等原因缓修某些课程,也可以延迟毕业。硕士和博士的学制也很灵活,学生和导师有很大的自主性。瑞士高等教育是免费的,只需支付一定的大学税。高昂的教材费用成为学生们抱怨的焦点。必修课的教材每年出新版,价格昂贵。近年来,瑞士削减对大学的经费投入,引发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抗议。
如果将大学教育视为一个项目的话,中国和欧洲的大学对这一项目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中国大学采用过程管理的方式,通过严格的程序确保教育的最终质量;而欧洲的很多一流大学则选择结果管理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却通过对最终成果的检验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总体来看,欧洲的大学生似乎比中国的大学生更快乐,因为他们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一流大学的重点学科毕业生都是货真价实的社会精英。
在比较中西方教育时,我们不难发现欧洲一流大学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教育应当追求机会的均等和公平的同时也要鼓励有意愿付出的学生去挖掘自身潜能和追求自我实现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