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我们看到学者August Heisenberg为“皈依的希腊人的罗马国”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自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及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希腊人逐渐成为了帝国的主要公民,甚至将这两种身份融为一体。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确立为帝国的首都,并将其置于帝国中心,这一决策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至近代。
谈及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两位统治者吸收了罗马的传统,为拜占庭帝国的奠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他们致力于巩固帝国边界,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同时正教传统的建立及其与来自帝国内部异端的冲突也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特色。
到了拜占庭中期的610年至867年,帝国面临了来自宿仇和新敌的进攻。这些攻击不仅局限于边界冲突,有时深入疆界甚至威胁到首都。入侵者并不满足于短暂的进攻,而是转为长期定居,与帝国敌对并成立新的国家。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因素促使帝国的结构发生了转变。小户自由农民的兴起、军事统治的扩张以及行政区制度的发展,这些肇始于上个时期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得以完成。社会与行政的希腊化程度加深,正教传统在偶像破除运动之后重塑,这些因素使得邻近国家被纳入拜占庭的文化影响圈。虽然版图有所缩小,经济受到一定破坏,但拜占庭却获得了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204年发生的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拜占庭晚期的开始。拉丁十字军征服了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拉丁国家取而代之长达57年。封建分封制度的引入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内部发展。在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不同势力手中,最终因内部衰弱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衰亡。到了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标志着希腊的拜占庭时期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拜占庭时期”这一术语是现代历史学家的发明。自10世纪起,人们开始称呼这个帝国为希腊帝国。在此之前,它被称为罗马希腊帝国。这也是为什么希腊人在口语中有时自称为Romioi的原因。这个修饰词“罗马”源于帝国在政治行政领域对罗马的传承。在欧洲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也使用类似的修饰词,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