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两国教育制度的差异,让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习惯于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既定的内容,而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国外的课堂上,“中国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发言”成为一些学校对中国学生特点的描述中常见的方面。
新西兰教育联盟金牌导师透露,在出国后,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不适应的现象。老师们上课不带教科书,取而代之的是列出大量参考书目,让学生自行到图书馆借阅。这一变化让学生感到困惑。新学期伊始就面临写论文的任务,这对于习惯于按部就班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融合各家之长,成为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需要自行寻找答案。在新西兰一所著名大学的课堂上,教授在黑板上提一个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有些中国学生可能认为这位教授水平不够,但实际上,教授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学生在出国前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应试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得比当地学生深。更不能固守国内的学习习惯不变。要想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在国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需要学会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还需要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等学术技能。这些技能对于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中国学生在出国前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教育体制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他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