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爆米花:一段难忘的美式奇缘
看电影时吃爆米花,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美式习俗。这一习惯的诞生,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溯这段电影与爆米花的难忘之缘。
追溯历史,吃爆米花一直是美国人休闲娱乐时的最爱。从20世纪初开始,无论是在体育比赛、杂耍节目还是游乐场,爆米花都是人们钟爱的零食。最初它并没有与看电影紧密相连。
随着1905年镍币剧院的兴起,看电影成为空前流行的娱乐活动,爆米花逐渐与电影产生了交集。最初,卖爆米花只是镍币剧院周边摊贩的自发行为。随着豪华电影宫的兴起,电影从业人员努力提升电影的地位,试图将其转变为一种高尚、上流的娱乐形式,与底层民众的娱乐相区别。
尽管电影从业人员试图将电影打造成一种高端的娱乐形式,但大多数电影观众并不觉得在观影时吃零食有何不妥。电影院门口始终有售卖零食的摊贩,许多观众也会带着零食进入影院。
到了30年代,随着大萧条的到来,电影院面临着经营困境。为了开源增收,一些独立影院开始尝试售卖糖果等零食,这种做法迅速得到了推广。而爆米花的加入,更是为电影院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为什么选择爆米花?这是因为爆米花制作简单,香味对等待的顾客具有极大诱惑。而且,爆米花价格便宜,是大萧条时期少数消费量没有下降的食品之一。爆米花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不再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
可以说,爆米花的热销是电影行业的一次妥协,也可以说是电影上流化路线的一次失败。爆米花的进入,使得电影院的年产量暴增,甚至带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
二战期间,食糖管制使得爆米花更加成为看电影时唯一的零食选择。40年代中期,美国爆米花产业和好莱坞电影一起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高峰。
对于爆米花进入电影院这一做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支持态度。40年代的报纸上,经常出现批评看电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文章。也有人推出“观影礼节”指南,劝说观众放弃吃爆米花。
随着二战结束后食糖管制的解除,可乐等软饮料开始进入电影院。而爆米花等零食销售对电影观看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在电影中场休息时提供二次售卖零食的机会。
50年代后,汽车影院的兴起使得观众在观影时更加自由。影院周围出现了小型餐吧,除了爆米花和可乐,还售卖热狗、冰激凌、奶昔、三明治等多种食品。到了60年代,零食经营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电影院利润来源的重要支柱。
电影与爆米花之间的缘分已经深入人心。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