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Sverker Johansson创造了历史,他成为了维基百科上最多产的用户,共计贡献了270万条百科词条。他的努力也让瑞典语超越了日语、德语和法语,成为了除英语外,全球最大的维基百科语种。
这位居住在瑞典中部Falun的瑞典人,拥有语言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和粒子物理学的多重学位。在他撰写的919.7万条瑞典语词条中,有8.5%亲笔所写。Johansson的词条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分类,尤其是蝴蝶和昆虫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将瑞典语推向了维基百科的前列,但送入视线焦点的词条只占他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则是以他妻子的母语——菲律宾语撰写。
这样的成就,让人不禁想起传说中的杜立德医生,那位与动植物为伴,记录每一种物种特性的伟人,为人类的自然认知贡献良多。Johansson的方式与之有所不同。
对于Johansson来说,每天撰写上万条百科词条只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这些词条都是借助他编写的Lsjbort程序自动生成。这个程序能从在线数据库抓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放入模板中,从而形成一篇百科词条。虽然维基百科曾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种行为损害了百科全书的创造力,通过机器大量生产词条可能会降低词条的质量。但对于Johansson来说,每天新增的5000条词条意味着“互联网民主”的真正实现。
在现有的3亿多条百科词条中,每一条都是由志愿者自行编写。这些词条在使用的287种语言之间分布并不均衡。这位对“事物的本源”,即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兴趣的百科作者,坚信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应有各种语言的百科词条解释。为了实现在知识上的自由分享和流动,不仅需要那些深耕单个词条、投入大量时间的作者,也需要像Johansson这样的批量内容生产者。也许他们的贡献不应仅限于瑞典语和菲律宾语,而应扩展到更多的语言,让全球的知识得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