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情怀:徐志摩与河畔的金柳
提及剑桥,似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特定的画面:诗人徐志摩站在河岸边,身旁杨柳依依,一袭长衫,衣袂飘飘。徐志摩的剑桥,是国人心中最温柔的向往。
“剑桥”之名,背后有着一段历史的渊源。在民国早期,海外粤闽地区的人们将Cambridge称之为“剑桥”,因“剑”与Cam在方言中的发音相近。虽然“康桥”在普通话中是更准确的音译,但徐志摩的诗名让“剑桥”这一称呼深入人心,沿用至今。
虽对徐志摩的个人情感生活并不特别感兴趣,但他眼中的剑桥却令我神往。那一天,我亲自来到剑桥,薄雾笼罩,一切都仿佛与诗中的描述无异,绿草如茵,杨柳飘飘。
漫步在剑桥的街头,我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旧自行车挂满露珠,学生们骑着它们在学院间穿梭。这里,自行车是最传统的交通工具,与时代的“死飞”或山地截然不同。朋友说,这里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太多的时代感。
偶尔间,会看到穿着白衬衣的亚洲男生在拐角处看书,那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误以为徐志摩或钱钟书就在身边。午后在小酒馆里,那些喝着啤酒的本地老人脸上的皱纹和他们的淡然神情仿佛在诉说着剑桥独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刘禾的《六个字母的解法》让我了解到,二十世纪初的剑桥是精英汇聚之地,纳博科夫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阴郁而潮湿的空气里辩论文化、政治,抽着烟斗。相较于知识的殿堂,徐志摩的剑桥似乎更多的是一个躲避伦敦失恋苦楚的温柔乡。他在剑桥旁听期间或许并未深入学习,却留下了浪漫的传说。
如今,每当人们提及剑桥,总会想起徐志摩和那片河畔的金柳。他为国王学院立下的石碑《再别康桥》成为他在此留下的永恒印记。除了浪漫的传说,剑桥还有科学的殿堂如三一学院里的牛顿苹果树,还有基督学院里的弥尔顿巷,那里曾是诗人作诗的地方。
每一个到访剑桥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情怀。对我而言,剑桥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学府,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弥尔顿在桑树下口述《失乐园》的声音:“二人手携手,慢移流浪的脚步,告别伊甸,踏上他们孤寂的路途…”这便是我对剑桥最深的印象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