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控了荆州巴蜀汉中等地之后,刘备政权呈现出一种三足鼎立的稳定态势。随着麦城失守,精锐力量损失惨重,刘备政权的命运开始下滑。尽管如此,诸葛亮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北伐。他并非愚蠢,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
不忘初心。回想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势,共同定下了再图中原的战略目标。虽然荆州已失,计划无法完全实现,但诸葛亮牢记刘备的知遇之恩,决心完成他的遗志。对他来说,北伐是实现这一承诺的必经之路。
面对现实情况,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尽管益州疲惫不堪,但若不趁机攻打曹魏,将来曹魏恢复实力后必将进攻益州。有人可能会认为只要守住剑阁,休养生息,就能与曹魏抗衡。从长远来看,持久战和发展路线并不现实。蜀国人口稀少、地域狭小,与中原的经济繁荣相比处于劣势。而且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无法与曹魏后期依然人才济济的局面相抗衡。如果不向北发展,迟早会被曹魏吞并。
诸葛亮的做法看似迂腐,实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之举。他知道如果不进行北伐,蜀汉亡国的速度会更快。他选择了去赌一次北伐的胜利。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但有些事情仍然是无法做到的。毕竟,天有不测风云。诸葛亮的北伐,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对蜀汉未来的尽忠尽力。
诸葛亮的北伐决策是出于对刘备政权的忠诚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他知道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他仍然选择了坚定前行。尽管结果未知,但他尽力了,为蜀汉的未来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