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哀怨,怨杨柳未绿,春风也无法穿越那玉门关的孤独。
古代诗歌,倾诉着深情,其中一首绝唱《十五从军征》更是令人心潮难平。诗中描绘的情境,如同遇到故乡的乡亲,询问家中状况,心中充满关切与忧虑。
遥望那曾经熟悉的家,只见松柏青翠,坟茔累累。那些壮烈从军、醉卧沙场的勇士们,他们的妻子儿女,命运又将如何?
答案无非有三种:
她们可能孤独终老。虽然彼此相隔,心犹相连,但终究要独自面对岁月的沧桑。当儿女成家立业,或许还能得到些许慰藉。如果女儿远嫁他乡,就如同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孤独终老的可能性更大。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每一座颁发的牌坊下,都埋葬了一个女子的青春和热情。
她们可能会选择改嫁。这对于儿女来说,或许并非最理想的结局,但至少能够确保他们茁壮成长。改嫁并非为人不耻之事。在战乱频繁的元明时期,人口急剧减少,改嫁成为许多妇女的无奈之选。在满清时期,改嫁被视为耻辱,贞节牌坊随处可见。
还有一种最为难以启齿的结局。“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是匈奴的婚姻习俗,“妻后母、报寡嫂”的做法让我们难以理解。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父死或兄弟死后,都有娶其后母或妻子的习俗。这种风俗,应基于匈奴人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来理解,但对于大多数文明社会来说,这种习俗是难以接受的。
这些勇士的妻子儿女们的命运,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悲哀。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