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郑燮写下一首诗作为判词,体现了他的一片为民之心

编辑:历史故事 2025-06-17 03:14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乃清朝时期书画家、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备受赞誉。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亦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天,我们将跟随奇闻网一起走进郑板桥的世界,分享一段与他相关的故事。

在山东潍县任职期间,郑板桥曾处理过一桩不同寻常的案子——关于一个和尚与一个尼姑的私恋。当地乡绅将二人带到县衙,指责他们身为出家人却私下相爱,有伤风化,要求郑板桥严惩。

但郑板桥在详细了解案情后得知,这僧尼二人原本青梅竹马,自小相识。因女子家庭欲将其许配给邻村老财主为妾,女子坚决反对,最终选择离家出走成为桃花庵的尼姑。男子因无法与心爱的女子在一起,也愤而出家为僧。第二年的风筝会上,二人意外重逢,旧情复燃,夜间幽会时不料被人当场捉拿。

郑板桥深感同情,见二人年龄相当、情投意合,便下令让他们还俗并结为夫妻。他提笔写下了一首幽默风趣的诗作为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此诗不仅体现了郑板桥的幽默与才华,更展现了他深厚的为民之心。面对这桩看似寻常却又充满情感的案件,他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郑板桥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叹他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有情人、有心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