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耄耋之年是多少岁,指古代80-90岁的老人

编辑:历史故事 2025-06-17 05:25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远古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传统束缚,对于许多事物的接受程度与现今的人们大相径庭。谈及年龄这一话题,古人并不直言相告具体的年岁,而是以隐晦的方式来表达。那么,你是否了解耄耋之年究竟意味着多少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耄耋之年(mào dié)——那是指多少岁呢?是80至90岁的老人。

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的年纪。这两个字各自都蕴含了年老的意味,合而为一则用来泛指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如同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中,每六十年便完成一次循环,而七十岁则因稀少而珍贵,至于八九十岁便进入了耄耋之年了。

耄耋之年的历史来源

当我们提及八十岁,常常称之为朝杖之年或耄耋之年。《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八十九十曰耄”。而《尔雅·释言》也注解道:“八十为耋。”毛传又进一步解释:“耋,老也,八十曰耋。”也有将八十九十岁的年纪称为伞寿耋。这是因为“伞”字的草体形状与“八十”相似,故有此称。

如果一个人身体尚算健朗,到了九十岁,我们称之为“鲐背之年”。这是因为老人的身上会长出如鲐鱼背般的斑点。《尔雅·释诂》中提到:“鲐背,寿也。”也有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称为“中寿”,而九十章以上的老人则尊称为“上寿”。

想要了解更多古代的年龄称谓吗?请继续探索下一页的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