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力交接之际,身边的大将相继离去,如诸葛亮一般的神人也难以扭转乾坤。人们称此时期的君主为阿斗,似乎在指责其无能与软弱。 蜀汉覆灭后,刘禅被迁往洛阳的都城,被封为安乐公。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蜀国的舞蹈,试图勾起他的思乡之情。面对这一切,刘禅却毫不动容,他品味着美味佳肴,享受眼前的快乐。 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土时,刘禅沉迷于眼前的欢乐,竟然没有听清问题。过了一会儿才回过神,回答:“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地。”这回答让司马昭确认了他心中的想法:刘禅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诸葛亮并不这样认为。 在诸葛亮给友人的信件中,他描述了刘禅天资聪颖、仁爱且尊重贤才。在诸葛亮的眼中,刘禅并非平庸之人。 当诸葛亮在世时,他独揽大权并亲自出征。刘禅不仅诚心提出健康建议,还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行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继续执政二十九年。在那个割据称雄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一定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魏军大举进攻时,刘禅选择了投降。虽然因此被指责为卖国贼,但他这一决策却保护了他的子民免受战争的涂炭。个人认为,刘婵其实是大智若愚的代表。
在权力更迭之际,身边的大将纷纷离去之后,“阿斗”之名似乎成了蜀汉新君主的标签。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尽管刘禅在某些时刻的表现看似平庸无奇,但背后却隐藏着大智慧。或许他的选择并非英勇壮志的体现,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保护了他的国家和人民。在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他展现出了独特的治国智慧和对大局的深刻洞察。“大智若愚”或许是对刘禅最准确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