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身为秦始皇的长子,本应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他拥有强大的背景——整个天下都是他的父亲的,然而他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他拥有大将蒙恬以及三十万精兵悍将,却选择了自杀。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呢?

公子扶苏并没有继承秦始皇的霸气气场,相反,他的性格更为温和且富有同情心。他深受诗书的影响,因此一直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梦想以仁爱治国。秦始皇误解了他的初衷,认为他是提前夺权的阴谋家,于是将他发配到边疆。
在边疆,公子扶苏的生活并不凄凉。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他依然享有极高的地位,无人敢不敬。幸运的是,他在那里结识了观念一致的朋友——大将蒙恬。蒙恬同样主张以仁爱治国,因此两人成为了知己。他们共同度过许多时光,互相交流治国理念,这无疑给予了公子扶苏极大的精神支持。
命运再次捉弄了他。秦始皇的一道圣旨要求他自杀谢罪。公子扶苏面临巨大的困境,他完全可以拒绝这一命令,但他最终选择了自杀。许多人疑惑不解,拥有如此强大的后盾和尊贵的身份,他为何轻易放弃生命?其实,这与他的性格和理念息息相关。
公子扶苏热爱诗书,注重君臣关系。在那个时代,君臣关系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深知这一道理,因此无论出于孝道还是君臣理念,他都只能遵从秦始皇的命令。他与秦始皇之间存在矛盾。他的母亲出身贵族,而楚国与秦始皇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为了避免被认为是谋逆之心,甚至帮助外人来对付自己的父亲,公子扶苏只能选择自杀以平息这场可能的纷争。在种种压力下,他最终选择了举剑自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