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博德学院,由A.S. Parkard教授首次与大学教育相结合,旨在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觉得自己所学的过于“学术化”,难以在实际中应用。或者,你觉得自己虽然掌握了领域内的知识,却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甚至,你觉得自己缺乏基本的沟通和思考能力,对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随着我们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中国许多大学开始借鉴美国的经验,推行通识教育计划。那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呢?
美国的大学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专业课、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大学只有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分。通识教育课程的存在,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也能接触到文学、英语、社会科学等其他科目。这种选课方式被称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除了完成专业课的学分外,还需要通过选修方式完成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九大类。从写作、专业写作、西方文化研究到少数文化、人文与艺术、语言、数理逻辑、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技术等领域,都涵盖在其中。部分学科是交叉的,与其他专业课知识相重合。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其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至今仍具有学术挑战性,涵盖了所有本科学生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学术领域。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跨领域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也能具备其他领域的素养和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为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大学的“打包式学习”:培养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
哥伦比亚大学,作为通识教育的先锋,为学生们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打包式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涵盖了九大核心课程,更在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增大社会了解面等方面有着终身受益的意义。
核心课程的设置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修辞与逻辑”这门课要求学生必须先修“逻辑与修辞概论”或“批判性写作”,这种层层递进、先行后续的课程安排更有助于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确保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芝加哥大学则进一步将这种核心课程模式发扬光大。他们不仅将两年制核心课程扩展为四年制,更将其分为人文、文明、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三大类别。这种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知识的交互性,使学生能够把在一门学科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一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中。比如,一个学工程的学生可以把在数学和物理中学到的逻辑和推理方法运用到解决工程问题中。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核心课程不仅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没有准备好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课程,因此核心课程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大学的独特教学方式在于知识技能搭轨工作需求。核心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专业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积累经验。被美国大学接受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期间开发个性特质和自然潜力,提高软技能。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才是美国学习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