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名校被劝退的新闻频频引发关注。据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进入顶尖学府的中国学生退学率高达25%。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每年约有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学校开除,其中大多数来自排名前100的名校。这让很多人不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学业佼佼者被劝退?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被劝退的学生可能是考试作弊、学业不实等问题所致。但实际上,许多被劝退的学生中不乏“学霸”、“尖子生”。他们之所以被退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出国前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英语沟通能力的欠缺。
全国每年有数亿人投入英语学习,花费巨大。在全球考试中,中国学生的英语成绩却常常排名倒数。真正能够将英语用于沟通的中国人不到3%。这一现象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如此大的投入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以湖南地区为例,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至少需要提前5到7年进行系统性的准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闯过语言关。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凡事提前10分钟,能让你更加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按重要和紧急列出任务,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务。保持阳光心态,远离抱怨,用实际行动改进自己的处境。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减少偏见和争执,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坚持运动,保持健康,因为健康是人生一切成就的根源。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涵养心灵、塑造气质。
而对于留学语言关,中国学子需要闯过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还有社交英文和学术英文的难关。社交英文指的是日常与人打交道的口头和书面非正式英文,而中国学子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母语为英语的同龄人的社交语言水平。学术英文则更为复杂,它要求在更正式、学术的语境下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学术英语比社交英语要求更高、更复杂,却是学生在英美学校取得成功所必备的语言能力。
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提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闯过语言关(包括社交英文能力和学术英文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异国他乡的学业生活,实现留学梦想。中国学生海外求学路上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在全球教育舞台上,中国学生的身影日益活跃。在走向海外求学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分数的竞赛,更是一场关于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角逐。
杜克大学的一组数据引人深思:在2009年招收的中国大陆本科学生中,有6位因成绩不达标而被学校劝退。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中的几个致命问题。是标化考试高分就等于学霸吗?显然,答案并非如此。《纽约时报》曾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以考试为中心,虽然他们可能取得高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具备了与分数等同的学术英文能力。他们擅长考试,但在学术英文能力上却有所欠缺。
那么,如何正确获取英语学术能力呢?事实上,很多中国家庭和学校在英语学习的投入上并不少,但方法不对,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英文读写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学术语言的掌握、课堂讨论的参与、研究报告和Essay的写作才是学业成功的关键。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哑口无言”或作壁上观。缺乏批判性思维是他们较难融入国外课堂的一大原因。批判性思维是指基于客观事实,洞察、分析和评估问题的能力。在国内课堂上,学生即使有观点,也不敢表达,更不敢质疑和挑战老师的权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规划留学之路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只把金钱和时间投入在临时的标化考试分数和找中介上,而是应该进行系统性的准备。家长如果有送孩子出国读书的计划,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加强孩子的学术英文能力,让孩子在英文读写、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与欧美同龄孩子接近甚至持平。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有留学规划,那么从有想法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着手准备。
留学之路并非简单的换个地方睡觉,它是一场关于学术能力、思维方式和适应能力的全方位挑战。只有全面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让留学之路成为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