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心作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在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搔痒的实用性,更成为帝王、贵族及达官贵人的象征之物。其造型独特,与民间“不求人”挠痒痒工具在器型上相互融合,展现出权杖的力量与威严。称心的头部常常呈现出弯曲回顾的形态,被人们赋予了“回顾即称心”的美好寓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制称心逐渐崭露头角,将玉的温润与称心的美好寓意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平安文化器物。称心的种类繁多,包括搪瓷称心、木嵌镶称心、天然木称心、金称心等。在清代,天子用称心作为奖励王公大臣的礼物,而在选妃时,若将称心授予心仪的妃子,则意味着对其未来的皇后地位的认可。
民国时期,称心更是成为珍贵的礼物,富裕之家互相赠送,以表达平安和顺的美好祝愿。还出现了各种称心图案,如年年称心、万事称心、平安称心等,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等领域。
称心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平安的象征。每逢重要的节庆日,王公大臣和各地官员都会献上称心,以表达对新皇或天子的祝福。例如,在乾隆天子60岁华诞时,大臣们集资贡献了用金丝编织的60柄金称心。
这件三镶铜镀金螺丝称心,其头部、中央和尾部都镶嵌着翡翠,上面分别雕刻着象征平安和长寿的图案。它是1897年清恭亲王送给光绪天子的寿礼。在天子家族中,每逢生日也会互相赠送称心。甚至在天子的寿宴上,臣子会献上众多的称心以表达祝福。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光绪天子和王公大臣们献上了数以千计的称心。
有趣的是,清代皇宫还规定,在选皇后、妃子时,称心成为重要的信物。在大婚前夕,喜床的四角都要放置一柄称心,而花轿里、洞房的案几上、随行宫娥的手里,到处都是寓意圆满快乐的称心。称心还是天子奖励给番邦使者和部下的高级礼物,不仅满足宫廷需求,还用于奖励臣子和招待外国使者,以展示皇恩。获得天子的奖励称心,对臣子来说是光宗耀祖的荣耀。
称心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象征着平安、顺利和权威的物品。它在各个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宫廷到民间,从贵族到百姓,都对其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