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解读唐朝传奇人物李隆基:唐玄宗与唐明皇背后的故事
说到李隆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这位唐朝皇帝的风采远不止于此。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揭开李隆基的神秘面纱,探寻他背后的故事。
李隆基,这位唐朝皇帝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的主角。他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家国天下。事实上,他被誉为唐玄宗,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唐明皇。为何李隆基会有两个称谓呢?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
在唐朝,帝王的称谓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帝王通常以其谥号来称呼,如某某帝。从唐朝开始,人们更倾向于用庙号来称呼帝王,如唐太宗、唐玄宗等。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自唐朝起,帝王的谥号开始变长,通常包含多个字。为了彰显功绩,子孙们不断为帝王加谥。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最初为“文”,但由于其功绩卓越,子孙们认为一个“文”字不足以彰显其功德,于是又为其加谥,最终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样的谥号实在太长,称呼起来极为不便。
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庙号。而在此之前,只有功绩卓越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例如,在唐朝之前的西汉王朝中,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庙号的资格。从唐朝开始,人们更倾向于用庙号来称呼帝王。
至于李隆基的称谓“唐明皇”,其实是在他死后近九百年才开始流行的。在满清时期,为了避讳某些名字,唐玄宗被改称为唐明皇。同样地,大隋第一好汉李元霸的原型也因为避讳清朝康熙皇帝的名字而改为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其中的核心字为“明”。按照唐朝以前的称呼习惯,他也可以被称为唐明帝。这种称谓在唐朝以后已经很少使用。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深远影响力。《长恨歌》开篇即提到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世人因此不自觉地将李隆基与杨贵妃联系在一起。
李隆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政治上有卓越的作为,开创了一个盛世——开元盛世。晚年他逐渐疏忽朝政、宠信奸臣等失误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的中衰埋下伏笔。最终在天宝十五载离世时享年七十八岁。他的传奇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