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大学:精英教育的严苛筛选与灵活的学术自由
追溯到1559年,日内瓦大学的创立归功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约翰·加尔文,使其在新教神学和宗教史研究领域获得了国际声誉。作为欧洲12所顶尖研究型大学之一,日内瓦大学一直是学术的摇篮,孕育了包括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等杰出学者。
在瑞士法语区,日内瓦大学曾长期采用独特的体制。自2005年起,受《博洛尼亚宣言》的影响,该大学逐步融入了欧洲大陆大多数知名高校的教育体系,采用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层次制度。这也让日内瓦大学的情况成为了欧洲同类大学的典型代表。
瑞士的大学教育奉行“宽进严出”的原则。对于本国的高中毕业生来说,申请入读瑞士的12所大学相对容易,无论专业选择如何,学生都有机会进入相应的院系学习。这种宽松的入学政策背后,却隐藏着极为严格的考核体系。热门专业如金融、法律、管理等,虽然录取人数众多,但淘汰率却高达60%-70%。这意味着在一个以数百人计的大一新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够顺利度过第一年。
这些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学习强度高、考试频繁、竞争压力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国内同类专业的学生难以望其项背。在公寓中,常常可以听到隔壁法学院的学生为了考试而熬夜学习的声音。
尽管淘汰率高,但瑞士的大学在对待被淘汰的学生时却相对人道。学生若被判定为“不适宜学习该专业”,则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但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失败了就可能面临退学的风险。那些已经收到“黄牌警告”的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会更加谨慎,不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宽进严出”的政策确保了瑞士大学在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但另一方面,热门专业往往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通过高门槛来确保学生的能力。
与此瑞士的大学教育更加灵活。实行学分制的大学,学生可以在不换专业的情况下,通过修满180学分在3至4年内完成学业。硕士和博士的学制也同样灵活,学生和导师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灵活的学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制度保障:瑞士的高等教育是免费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费用相对较高,必修课的教材每年都有新版发布,价格在瑞士法郎200至300之间(约合人民币1300至2000元)。尽管如此,近年来瑞士削减了对大学的经费投入,引发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抗议。
将大学教育视为一个项目的话,中国大学倾向于采用“过程管理”,而欧洲的很多一流大学则选择“结果管理”。欧洲的大学生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都是真正的社会精英。他们不仅拥有过人的天赋和心理素质,而且非常自制和努力。
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常有批评之声,但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和国民教育基础有其独特性。但欧洲一流大学的培养方式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教育应当追求机会的均等和公平的同时给予那些愿意付出的学生更大的空间。在这方面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