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应进一步发掘秦始皇陵的问题,中国考古学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最近,中国刑警学院教授、痕迹考古学家赵成文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新性的观点:通过深入地宫测绘并拍摄影像资料,然后在地面克隆一座全新的秦始皇陵,以此展示其真实面貌。
赵成文在某日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他提出,由于陵墓位于泥土或水中,物体锈蚀和腐烂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如果不加以保护,常规的露天发掘可能会对文物和地宫结构造成严重损害。他提出了虚拟的“影像发掘”方案,旨在避免这种风险。
按照赵成文的设计方案,需要多名考古人员深入秦始皇陵地宫进行测绘和影像采集工作。还需要放置监控设备对地宫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测。收集到所有必要的信息后,将绘制出三维立体的地宫结构布局图,以还原秦始皇陵地宫的原貌,并在地面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原建造。
赵成文进一步推断,由于秦始皇陵地宫上的封土大多来源于墓地本身的土方,因此地宫的体积大约是其封土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也意味着地宫的影像拍摄和测绘工作量相当庞大,全部完成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
据了解,关于是否应该进一步发掘秦始皇陵的问题,考古学界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最好的保护是不发掘”,而另一些专家则担心陵墓可能遭受地震和喀斯特地形破坏的影响,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无论如何,赵成文的创新方案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