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丰富多样,如天命之年、破瓜之年、金钗之年等,都是用来形容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那么,当我们听到“古稀之年”这个词汇时,不禁会想问:古稀之年究竟是多少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答案。
古稀之年,指的是古代70岁的男性。这是一个备受尊崇的年龄,因为在这个年纪,人们已经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历程。七十岁也被称为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意味着长者在这个阶段需要倚仗外力来维持行走。
那么,古稀之年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称谓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曲江二首》。在诗中,杜甫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提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表明在古代,能够活到70岁的人非常少,因此把70岁高龄的老人称为古稀老人。
明朝著名画家唐伯虎在读完这首诗后,也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词。他活过了古稀之年,但仍然感叹人生的短暂。他在词中写道:“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暗示即使活到了七十岁,中间真正清醒、充满活力的时光其实并不多。
想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年龄称谓的知识吗?点击下一页,让我们继续探索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美好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