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吉州出现了两位非凡的宰相——刘沆和欧阳修。这两位才子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坛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天圣八年,即公元1030年,吉州的一榜考出了两位宰相。其中,刘沆考中榜眼,功名显赫;而欧阳修虽名列第十四,但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却使他名声大噪。这两位才子分别来自吉州的两个县,如今对应的是江西省的永丰县和永新县。这一届的科举,可以说是江西吉安的双星闪耀。
在仕途上,刘沆的仕途相对顺利。当欧阳修因支持新政被贬官时,刘沆已经担任了参知政事。而欧阳修最大的官职也只是参知政事。刘沆更进一步,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正职宰相,职位比欧阳修高半级。他担任副宰相和宰相的时间长达7年,相比之下,欧阳修的仕途之路显得较为坎坷。
在欧阳修再次被人诬陷、面临贬黜的公元1054年,刘沆作为宰相,向宋仁宗建议将欧阳修留在京师修撰《》。这位吉安老乡在关键时刻拉了一把欧阳修。
历史上对刘沆的评价极高,他是吉州首位从进士设科到宰相的高材生。他善于治国理政,对国家的政治贡献远远超过欧阳修。虽然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但在政治上,刘沆更胜一筹。刘沆“长于吏事,疏于文墨”,与欧阳修的文学才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位吉安双子星,一个擅长政治,一个擅长文学,都是吉安的骄傲。如果从仕途的角度来看,刘沆似乎比欧阳修更出色一些。他的治国理政才能,使他在政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