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国的繁荣文化吸引了日本的目光,大量的日本使节被派遣到中国交流学习,这便是人们口中的“唐货”,实际上指的是大唐的制造与文化输出。在教科书中,这种文化交流的盛况被大量描绘,但鲜少提及的是,这段交流如何走向终结。
其实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就已经开始派遣使者学习中原文化。第一次遣隋使的派出,标志着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倾慕达到了顶峰。到了唐朝,这种交流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切在“废止遣唐”这一事件中戛然而止。
公元894年,新任的日本遣唐使菅原道真基于唐朝内部混乱、国力衰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停止派遣唐使的建议。他报告称“大唐凋敝”,“海陆多阻”,宇多天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使得中日官方交流暂时中断。
尽管官方交流终止,但民间的交流并未中断。日本僧人学者依然会通过中国或朝鲜的商船来到大唐学习。而日本的贵族和民间对“唐货”的热爱也并未消退,甚至有些类似于今日中国对“日货”的热爱。
在这种背景下,贸易应运而生。在中部、四国及九洲一带的豪族,甚至成为了者的保护神,对者征税,称之为“唐物税”。从民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内需求来看,终止中日关系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本出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考量。他们可能担心过多的交流会导致本土文化的流失,或者出于保护本土经济利益的考虑。尽管如此,民间交流并未因此而中断,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在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