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世界》中最揪心的情节,莫过于某女侠的守宫砂消失,这令众多坚守贞操观念的男人扼腕叹息。实际上,小龙女的形象被金庸塑造为最纯洁、近乎圣洁的。金庸用这一情节,或许是为了突显“缺陷也是一种美”的维纳斯美学观点。守宫砂的失去,对于小龙女而言,始终是一种遗憾。那么,守宫砂究竟是何物?又是谁发明的呢?下文将为您揭晓。
守宫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其发明者已无法考证。最初的名字为“守宫虫”。顾名思义,守宫砂的制作方法是将一种名叫“蜓”的虫子用朱砂喂养。当红点出现在虫身上时,将其捣碎并点在宫妃身上。若红点消失,则意味着该宫妃可能有失贞行为。
那么,“蜓”究竟是何物呢?《博物志》中记载,用朱砂喂养壁虎,其全身会变红。当壁虎吃满七斤朱砂后,将其捣烂并捣杵千次,所得到的物质可以用来点染处女的肢体。只有在发生房事后,其颜色才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得名“守宫砂”。这种壁虎,就是我们所说的“蜓”。
守宫砂最初在汉代宫廷中使用,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包括金庸在内的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都借用“守宫砂”来编织情节。据说,守宫砂只能验证处女的贞操,对已婚女性则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