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亲人离世后迅速送往火葬场已成为常态,但在古代,逝者会在家中停放三天,以便家人缅怀和举办葬礼仪式。在这三天里,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为逝者口中塞入物品,俗称“压舌”。不同身份的逝者压舌的物件各不相同,即使是普通人,也至少要塞入铜钱,可见这一习俗的重要性。
说到口中含物,最有价值当属慈禧太后。她口中含着的一颗珍珠,虽无特殊象征意义,但却代表了她的尊贵身份和面子。这颗珠子也引来了无数盗墓者的目光,最终被孙殿英盗走。而乾隆皇帝则选择了一个玉蝉作为口含之物。蝉能蜕皮重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希望,也展现了乾隆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
历史上的一位女强人也有特别的口含之物习俗。她在驾崩后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其中就包括在处决犯人时塞入木头的做法。据说这是为了避免引起非议,维护自己的皇帝尊严。她是否因生前行为反思而在墓碑上不留一字,我们无从得知。
那么,为何尸体口中必须塞入物品呢?民间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为了在阴间买路,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尸体存放久了会导致脸部变形,影响外观。而口中塞物能让逝者保持最好的形象离开。后者似乎更为合理,也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传统观念。这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迷信色彩,但却是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和表达。